|
一、常见误区
误区一:语言要“高大上”
误区二:内容要面面俱到
误区三:死记硬背是王道
误区四:表达和表情不重要
误区五:个性化作答=标新立异
二、应对技巧
1.提升表达能力,面对考官“说人话”。
(1)条理清晰、符合自身—“说人话”。
有很多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喜欢引用名言,先不想对与不对,便是讲上一分钟左右的名言警句,看似洋洋洒洒很有气势,实则说了半天没切入题目。考生应该学会用最简单的话说明白问题。
(2)强化练习,让嘴巴习惯“答题”。
可以找人陪练,家里的父母长辈,身边的亲朋好友,让对方随机抽取一套真题念题,自己认真作答,询问听众的感受,调整表达状态,注意表情管理。
同时也可以多参与演讲或公众活动,例如,在教室里,让同学随机出题,面向同学做激情演讲,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;或者在班级同学面前做一些热点分享,消除紧张感,从而保证在考场的时候,在紧张的情况下也能有话可说。
2.完善知识储备——“肚子里有货,心中不慌”。
(1)关注手机APP、公众号:如:人民日报APP,有两个有用的模块:闻和评,可以积累例子和主要观点。学习中国、新闻周刊、人民时报评论等。
(2)记录老师提到的范例:关注老师在讲题过程中给出的一些范例,如,“三严三实”、“两学一做”、“精准扶贫”、“高房价”、“雾霾”等。
(3)回顾新闻:花时间回顾一下近半年的新闻,以求对现在的舆情热点有一个基础的了解,不至于脱离实际。
(4)电视节目:中央一台的“焦点访谈”和新闻频道的“新闻1+1”都是很好的日常学习途径,主持人对问题思考的逻辑和阐述的语速,都很值得我们学习。
(5)申论试卷:准备笔试时做过的申论试卷也可以再次利用,题目涉及的事例记下来比较容易,对面是答题也有帮助。
3.提升自我,做一个“思考者”。
(1)制定复习计划:很多考生都是从前期的专题模块开始着手,做到对每一种题型一一了解,到中期开始进行真题模拟,模拟真正的答题节奏,最后再针对性攻坚克难,把答得不好的题目反复做答。
(2)保持细嚼慢咽:面试题目在精不在多,很多学霸都是从表面挖掘深层次问题,透过现象看本质,反复做题,老题新做。一方面可以保证熟练度,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总结自己的答题模式。
(3)坚持不懈练习:一方面自己独自练习,可以通过手机、摄像机、哪怕是镜子,来模拟答题,一是消除紧张感,二是可以随时发现自己问题,进行针对性避免;另一方面是寻求亲友帮助,把他们当做考官,让他们给自己提提建议,为自己接下来的练习找到方向。
(4)利用碎片化时间:在厕所、公交地铁等碎片化时间下,也可以学习。比如可以在脑海中思考题目,哪怕是查看新闻、观看人民日报社论文章等都是可以提升自己的。
(5)先模仿再突破:在练习的前期,可以模仿授课老师所说的要点,甚至是模仿其他高分学子的答题思路,但是,如果想要成功突围,不能生搬硬套“标准答案”。因此,在熟悉各种题型以后,在答题的时候,要重点联系题干中的问法,结合自身的观点,得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答案。
http://www.yingchuang.com
|
|